编者按:
2025年6月9日下午,由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院(以下称“北仲”)、北京市律师协会(以下称“市律协”)、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发起的首届仲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暨第二届仲裁文化推广月闭幕式在中国政法大学成功举办。研讨会上,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金融专委会主任、北仲仲裁员卜祥瑞以“金融仲裁高端人才全链条培养建议”为题作主旨发言。全文如下:
仲裁人才全链条培养机制建设需要多维强化。当前,中国去年处理的仲裁案件达70万件,争议标的金额累计1.2万亿元。其中,金融业大约贡献了5000亿元标的额,在整体仲裁业务中占据重要的分量。然而,与之不相匹配的是,我们审理金融案件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从数据来看,目前全国范围内约定通过仲裁解决的金融纠纷的占比不足5%,这一现象背后,一个关键因素便是金融仲裁高端人才的供给明显短缺。
就金融仲裁高端人才的培养机制建设来看,我提三点建议。
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工作思路
就金融领域而言,目前大量金融机构,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机构与中小金融机构,对仲裁平台、仲裁的功能效率及地位作用缺乏足够了解。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对金融仲裁人才的培养需秉持“早培育、早发现”的理念,将具备担任仲裁员资质的金融机构及境内外分支机构的法律风险相关从业人员纳入重点培养目标范畴,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育体系,逐步壮大金融仲裁人才队伍。
探索建立“金融仲裁实验室”
鉴于金融行业体量庞大,我们对仲裁人才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在校学生。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律素养、学习方法与做人准则,而仲裁员作为高端人才,需要更具针对性的系统化培训。我们可邀请行业从业者参与专项培训,助力其专业能力提升。
同时,我们要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仲裁领域的“情绪价值”,通过系统化的培养计划与配套服务方案,实现人才培育目标,构建涉外人才培育的价值体系。一方面,要让人才培养为高校带来应有回报,比如为本科生、研究生设计培训课程、设立奖学金等,这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基于此,我认为应探索建立金融仲裁实验室:通过专项经费支持,打造集实践培育、研究论证于一体的平台。让在校及已就业的学生在此培养专业价值观与财商理念,为金融争议的长远解决夯实基础;同时依托实验室开展金融重大争议的论证服务,发布指导案例,建立金融教育风险提示制度,真正让大学的资源向金融业敞开,实现学界与业界的深度联动。
推动金融仲裁人才培养的平台化建设
具体而言,可由仲裁机构与相关高校联合搭建仲裁人才培养平台,为全国各地的法律及金融人才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与资源。这一模式已有成熟范例可供参考,目前深交所、上交所及证监会的平台运作机制是,若想担任独董、董事等职务,需通过自主学习达到相应要求,平台会为合格者出具证书。我们可借鉴这一思路,在仲裁人才培养平台中设定类似标准。例如,学习者累计完成60至100小时的系统学习并通过考核后,即可纳入人才储备库,未来仲裁机构在遴选培训对象及仲裁员时,可优先考虑该群体。在平台化建设中,还需注重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的深度融合,让理论研究与实务相互赋能,推动仲裁知识普及与专业化提升同步推进。相信随着平台机制的不断完善,诸如中国政法大学与北仲的合作模式,未来将为金融业、建筑业、律师业等更多行业输送优质仲裁人才,搭建起更高效的人才培育与行业服务桥梁。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现在还有实盘配资吗。
弘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